汉书·循吏传原文及翻译,汉书·循吏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
唐代王维五律·送梓州李使君
万壑树参天,千山响杜鹃。
山中一夜雨,树杪百重泉。
汉女输橦布,巴人讼芋田。
文翁翻教授,不敢倚先贤。
题解:
这是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梓州上任而创作的一首诗。诗人想象友人为官梓州的壮丽山林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,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,超过先贤。此诗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景物,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,气象壮观开阔。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,情绪积极开朗,格调高远明快,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。
注释:
壑(hè):山。杜鹃:布谷鸟。
一夜雨:一作“一半雨”。树杪(miǎo):树梢。
橦(tóng)布:橦木花(木棉)织成的布,为梓州特产。巴:古国名,故都在今重庆三台县。芋田:蜀中产芋,当时为主粮之一。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。
文翁: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,政尚宽宏,见蜀地僻陋,乃建造学宫,力主兴学,诱育人才,使巴蜀日渐开化,成绩斐然。翻:翻然改变,通“反”。先贤:过世的才德之人。
译文:
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,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。
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,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。
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,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。
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,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。
赏析:
“万壑树参天,千山响杜鹃。”开头两句互文见义,起得极有气势。万壑千山,到处是参天的大树,到处是杜鹃的啼声。既有视觉形象,又有听觉感受,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,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。这两句气象阔大,神韵俊迈,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。
“山中一夜雨,树杪百重泉。”颔联则从细处着墨,承接尤佳,不愧大家手笔。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,一夜透雨过后,山间飞泉百道,远远望去,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,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。“山中”句承首联“山”字,“树杪”句承首联“树”字,两句又一泻而下,天然工巧。
前四句“万壑树参天,千山响杜鹃。山中一夜雨,树杪百重泉。”挺拔流动,自然奇妙,画面、意境、气势、结构、语言俱佳,具有较强表现力。赠别之作,多从眼前景物写起,即景生情,抒发惜别之意。王维此诗,立意则不在惜别,而在劝勉,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,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,形象逼真,气韵生动,令人神往。
“汉女输橦布,巴人讼芋田。”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,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。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,那里的妇女,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;蜀地产芋,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。“汉女”、“巴人”、“橦布”、“芋田”,处处紧扣蜀地特点,而征收赋税,处理讼案,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,写在诗里,非常贴切。
“文翁翻教授,不敢倚先贤。”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。《汉书循吏传》记载,“文翁”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,他曾兴办学校,教育人才,使蜀郡“由是大化”。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,希望他效法文翁,翻新教化,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,泰然无为。联系上文,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,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,到那里为官,自当克尽守,有所作为。寓劝勉于用典之中,寄厚望于送别之时,委婉而得体。这两句纪昀说“不可解”。高眇瀛云:“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,当更翻新以振起之,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。此相勉之意,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,何邪?”
这首赠别诗写得很有特色。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,是切地;颈联叙写蜀中民风,是切事;尾联用典,以文翁拟李使君,官同事同,是切人。这样写来,神完气足,精当不移。诗中所表现情绪积极开朗,格调高远,是送别佳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