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笔画计算,计算汉字笔画函数
让我们设想一个这样的情景。小明同学刚学完了汉字笔画,老师给他展示了片刻”口“字,然后问他“口”字怎么写,小明略加思索后写到”竖横折横“。在这里,笔画就相当于是”口“字的”元“,小明书写”口“字的过程,就是在化简归元。老师再展示”乞“字,小明照样可以默写出”偏横横斜勾“。那么老师再次展示”吃“字时,如果小明还是靠笔画来记忆这个字的话,那就是在死记硬背,就会有些吃力了。聪明的小明认识到,”吃“字就是由”口“和”乞“组成,在这里可以把”口“和”乞“视为”吃“字的”元“,所以还是一个化简归元的过程,只不过是先化简为”口“和”乞“,再把它们分别化简为笔画罢了。一句话,“元”不是固定的所指,它是有粒度的,有层次的。
老师看到小明得意洋洋的样儿,心里就有些不爽了,觉得得给他个下马威。老师这次展示的是”嚼“字。小明立马就傻眼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右边的”爵“字他不认识,它的每个构成元也不认识,他只能将它一步到位地化简归元到笔画这个级别啊!而如此复杂的笔顺绝非短时间能做到的!所以说,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,或者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,中间都经历了若干次“迭代”,都是由若干基本元构成简单“元”,若干简单元再构成更高级的元,若干高级元构成了最终的怪兽元。怪兽元看似张牙舞爪,但如果掌握了高级元,怪兽元也不过尔尔。试问你掌握了“口”和“爵”,“嚼”又有何难?由此可见,“复杂”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两个元的层次相距较远则彼此的关系就复杂,层次相邻则关系就简单。为了加深对上述“复杂”论断的印象,我们再假设一个情景。假设小明掌握了“嚼”字的写法,甚至字典倒背如流,觉得老师这次肯定难不住他了。但是,老师大手一挥,并没有展示一个汉字,而是展示了一个笔顺”竖,横折,横,撇,点,点,撇,竖,横折,竖,竖,横,横折,横,横,竖提,点,横,竖钩,点,请回答这个是什么字?“小明顿时不明觉厉!其实老师说的字还是“嚼”呀。小明可以由“嚼”字推出它的笔顺,却很难从笔顺逆推出“嚼”字,因为顺着推的时候可以把复杂的怪兽元一层层化简,反推却要直面众多支离破碎信息,太难。如果我们分别掌握了 “口”、“爫”、“四”、“艮”①、“寸”,再由后面四者组合成了“爵”,进而由“口”和“爵”组成了“嚼”,那么可谓小有所成,但远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。每个“元”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关注的,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比如,“爫”与“四”组合成器具,“艮”是鬯酒,“寸”是手持,“爵”字就是可用手持的盛酒的器具,又引申为用此酒器的人,即贵族。“嚼”字左“口”右“爵”,左形右声。再联想到贵族的食物比较精美,需要用牙磨碎细细品尝,所以“嚼”的意思也就明白了。综上所述,化简归元方法的要点概括如下:1) 我们擅长学习、运用简单的知识或技能,要扬长避短化繁为简。2) 要把知识粒度化、层次化、体系化,由简入繁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。3) 若干知识点的组合,称之为元。元之间可再次组合,构成更复杂的元。“复杂”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两个元的层次相距较远则彼此的关系就复杂,层次相邻则关系就简单。4) 熟悉每个元的特性及不同元间的关系,实现对知识或技能的融会贯通。5) 现在我们以代数为例,浅谈一下化简归元在数学中的应用。中学代数知识的体系有三条脉络可循。第一条是对数的认识,包括自然数、负数、整数、有理数、无理数、实数、虚数、复数等,这条脉络重在加深对数的理解。这些概念看似简单、枯燥,却是数学的基石,十分重要又奥妙无穷。比如,两个小数的乘积一定是小数吗?两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乘积呢?第二条是对数的运算,包括求和、差、积、商、幂、对数等,中间穿插了质数、合数等。数的运算与数域紧密相关。比如开方运算会导致无理数的生成。第三条是数量关系分析,包括等式、不等式、方程、方程组、函数、导数等。等式和不等式是对已知数(代数式)的数量分析,方程和方程组是对未知数的数量分析,函数是对未知数之间因变关系的数量分析,导数则是对函数在某值附近的变化率的数量分析。由此可见,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数的范围不断拓宽、对数的运算渐趋复杂、对数量分析愈加精微的过程。三条脉络内的互逆关系,三条脉络间的穿插交织,使知识点构成一个有序的体系。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处,应该先了解一下学科知识体系概况,明白所学处于体系中的位置,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上面的梳理是非常大粒度的,更详细、细微的知识点可以自己去完成。整理并掌握了数学的知识体系,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?非也!数学解题是对知识的运用,并不能直接与知识的学习等同。知识的运用涉及到了对题目的分析,对知识的选取,绝非对知识点的照搬套用。比如,求999*999的值。如果认为这是在考察多位数的乘法,直接用乘法规则来解题,显然就落了下乘。再举个例子,整式的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一项重要技能,提取公因式法、公式法、拆项补项法等大家也能一一道来,可是若问因式分解的意义何在,估计一时半会回答不上来。其实因式分解就是典型的化简归元,它可以将高次的复杂的整式转换为低次的简单的两个整式之积,然后再进行数量分析。因此我们不但要对知识点化简归元,还要对题目进行化简归元。就像不但要掌握一个个汉字,还要会用它们遣词造句一样。我们可以按下面步骤来对题目进行归纳:1) 单知识点的题目,就是基本元。一般来说比较简单,但也有个别题目比较难,就像复杂的独体字一样。遇到这样的题目,就刻意记下来。它们的总数不会多。比如关于质数的题目。2) 复合基本元的题目,就是中间元。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对题目进行分析,搞清楚它综合了哪些知识点,知识点是如何关联的,将其纳入你的“元件库”。这一步是归纳学习中的重中之重。3) 复合中间元的题目,就是复杂元。如果没有中间元做过渡,初次遇到这样的题目,会无从下手。如果不是考试的时候,我的建议是浅尝辄止,直接看答案或者找机会请教他人。虽然说鼓励独立思考,但思考是有前提的,就是它没超出当前的解题能力。对于这样的题目,我觉得分析总结题目的特点,要比花费大量时间去求解更有效。4) 重在行动,不求完美。知识点和题目到底该如何分解?元的粒度多大合适?学习的开始不必拘泥,大可以随意一些。只要方向不差,不断实践,不断调整,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。甚至到了最后,根本不用去刻意考虑方法,“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。记住,我们的目的不是掌握学习方法,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就像武术是为了培养击打能力,而不是为了表演套路一样。那么化简归元法在解题上是不是万能的呢?答案是:非也!本质上说,化简归元法走的是先归纳再回溯的路子,这决定了它只能解决那些可以用已知知识解决的问题。人类一度被“一元五次方程的根式解问题”困扰了三百余年,就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无法被当时已知的数学知识所解决。伽罗瓦开创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“群论”,才解决了此问题。大家也不必担心,中学考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回溯到已知知识的,所以化简归元法大有用武之地。再说说如何看待学习方法的问题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,要学习的知识点快速增长,要考察的能力也从记忆力向理解力大幅偏移。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学习优秀,初中时却一落千丈;或者在初中时名列前茅,高中时就徘徊中游。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。因为他们在小学更偏重于记忆,在初中时偏重于刷题,而且都阶段性地取得了优秀的成绩,形成了路径依赖。进入高中阶段,随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,这样的学习方法渐有不逮,而他们又没有与时俱进改弦易辙,反而是加倍用功越陷越深。事倍功半劳而无获,日积月累之下难免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,觉得是没有数学天赋。这不是很可悲吗?实事求是,按科学规律办事。这不仅仅是书上的先哲名句,更是实践活动的指南,学习,就先从化简归元开始吧。①“艮”代指“即”的左部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