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一个人不进庙两个人不看井?
民间有句俗语“一人不进庙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抬树”,看起来通俗易懂,却蕴含着人生真理,简单一句话道尽了人性的弱点。那么为何有这种说法呢?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富有哲理的民间俗语。
在古代社会,人们崇尚万物皆有灵,对于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,进而将它们神格化加以崇拜。古代民间到处都有祭祀神明的庙宇,如土地庙、山神庙、龙王庙等等。有些庙宇建于人口稠密的地方,日常都是香火鼎盛;而有些则是建于荒郊野岭,由于人烟稀少,渐渐变得破败不堪。古代交通不发达,赴京赶考的学子、行脚的商人等等往往要走很远的路,到了晚上没有旅店时,一般会在附近的庙里住上一晚。不过,古人有一个约定成俗的“禁忌”,那就是一个人不可以进庙里,看看这个民间故事就知道了。
清朝乾隆年间,宜阳县有位叫李福的书生,经过十年寒窗苦读,终于有机会赴京赶考。李福家境贫寒,身上的盘缠也是家里东拼西凑而来,他没有乘坐马车,而是选择步行赶路。李福一路上跋山涉水,充满了艰辛,有时候干脆选择露宿荒野。这天傍晚,当李福行走至一片树林时,忽然下起了大雨,他赶紧慌不择路地往前跑,朦胧间看到路边有一座荒庙,就赶忙推门进去了。
这间庙看起来荒废许久了,房梁上到处都结满了蜘蛛网,李福来了困意,就扒拉一下地上的稻草,准备睡上一觉。到了半夜,李福迷迷糊糊听到庙里有动静,他摸索片刻,用随身的火折子把供桌上的蜡烛点亮,昏暗的烛光下,神像的眼睛竟然发出幽蓝的亮光,看起来异常的恐怖,虽说读书人信奉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,但是眼前的情形还是把李福吓了一跳,他赶紧跑出了荒庙。第二天李福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农,把昨晚的经历告诉他,老农说庙里原本供奉的是山神像,没有了香火之后,游荡在附近的一个阿飘就依附在神像上,幸好你离开的早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二人不看井”其实也很好理解,两个人一起朝井口里看,如果其中一个人有害人的心思,那么就会随手将另一人推到井里。《西游记》里的乌鸡国国王就是一个教训,国王跟青毛狮子精在御花园赏花饮酒,结果两人走到八角井跟前时,青毛狮子精让乌鸡国国王看看井里有何物,国王好奇心发作,就伸头往井里看,结果被青毛狮子精一把推到井里淹si了。
《孟子》有云:“取诸人以为善,是与人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”许多典籍一直劝导世人积德行善,与人为善是一种传统美德,然而正所谓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,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,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,有善良的,也有险恶的。遇到恶人时,一不小心就会被其所害。常言道:逢人且说三分话,未可全抛一片心 ,有些人善于伪装自己的“恶”,表面上对你嘘寒问暖,背地里却想着怎么害你。“二人不看井”就是最直观的一个例子,看似简单的俗语,却道尽了人性的险恶。